市级哲社研究基地 | 绍兴市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 | |
绍兴市东亚文化研究院 | |
绍兴市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 |
市级文化创新团队 | 绍兴文旅国际化创新团队 |
大禹与传统文化创新团队 | |
绍兴文化产业多语种跨境电商创新团队 | |
市级特色智库 |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绍兴市智慧社会智能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 |
共建研究院 | 绍兴市文旅产业研究院 |
绍兴市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以大禹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绍兴地方文化研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绍兴市社会科学院的大禹研究中心。2006年,我校正式成立“会稽山文化研究所”;2008年,更名为大禹文化研究所; 2014年,更名为大禹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中心主任刘家思教授领衔申请并被批准为绍兴市第四批重点创新团队;2018年6月,被评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2018年12月被评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优秀基地;2020年,被评为绍兴市第四批重点创新团队优秀团队、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基地、绍兴市科普基地、绍兴市第五批重点创新团队。目前,大禹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现有24名成员(45岁以下成员16人),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占团队数的40%;博士占比80%,形成了以资深专家为带头人,以中青年学者为学术骨干的科研队伍。先后举办或承办“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讨会”“第一届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禹文化研究开发与美丽绍兴建设高峰论坛”“2018年中日大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0年绍兴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与绍兴文旅IP研发”“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文化研究分会成立暨尧舜禹一体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禹文化与中国上古(古越)文明形态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20余次,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高级别的大禹文化的学术研讨会30余次。本团队先后主持各级各类项目4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重点与一般项目17项,市厅级项目20项,《大禹文化学导论》等著作18部,发表论文126篇,其中权威、一级和核心期刊54篇,搜集编辑了《大禹文化历史文献资料集成》1800万字,获得省部级和市厅级成果奖20余项。现创办《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杂志,已经出版4辑。本中心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研究分会会长单位和秘书处,刘家思教授为首任会长。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原名为“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2018年更名为“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2015年被绍兴市社科联遴选为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成为浙江省委宣传部网络舆情直报单位,同年被绍兴市社科联评为示范性重点研究基地。2018年被批准为绍兴市第一批智库(新型智库)单位。2022年被批准为绍兴市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研究院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面向海内外,提供专业网络舆情服务。主要工作内容:海外涉华舆情研究、国内舆情治理研究、国内重大舆情问题研究、网络文化培训、网络文明建设、网络舆情专业建设,杂志出版、公众号运营与管理、网站运营与管理等。
研究院成果丰富。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的涉中国网络舆情系列课题的研究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的肯定及批示。本年度研究院共向宣传部呈报舆情稿件1014篇,其中综采271篇,单采16篇,中宣部综采3篇。并承接绍兴市委宣传部约稿14篇。
研究院定期出版《长三角网络新舆情》杂志31期,共发表专业化舆情文章620篇,120多万字;运营“长三角网络新舆情”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号、网络舆情研究院网站,粉丝达到7000多人,阅读量21万次。出版《新媒体管理与规制论》、《绍兴市互联网发展报告》等一级出版社学术专著12部,其他出版社著作21部。
绍兴市东亚文化研究院
绍兴市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于2015年,经过8年的建设,现涵盖亚洲几个重要区域的研究团队。其中包括东北亚、东亚区域的日本学研究、韩国学研究;涵盖东南亚、南亚区域的印尼、泰国相关研究、涵盖中东地区的波斯、土耳其研究以及阿拉伯地区的阿拉伯研究。
本中心建有多个科研基础支撑平台,包括周恩来——池田大作研究中心、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中心、鲁迅与世界研究中心、阿拉伯研究中心等。
现有研究成员59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成员占50%以上,其中教授10名,博士27名,在读博士10名。
本中心目前承担4个国家级课题、6个省部级课题和诸多市厅级课题的建设,每年有一个省部级项目立项。近5年出版学术专著24部,译著25部,顺利完成了南京大屠杀右翼言论相关书籍翻译工作。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师生团队完成“绍兴小故事”、“耕读传家”等项目的翻译工作,助力绍兴文化的对外传播;通过“越州中学”高中日语横向项目助力地方日语教育事业建设;参与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助力绍兴文化资源焕发活力;参与“中日文化旅游论坛”等重大会议的翻译服务工作助力绍兴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绍兴市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研究机构,与南洋译书院合署办公。中心由英语学院主持并携手学校东方语言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大学外语部等兄弟部门联合成立。2022年9月,通过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遴选,成功获批为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2月,立项为“十四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服务政府需要的文献资料翻译研究;服务地方需要的经济文化贸易翻译研究;服务国家需要的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并借助这些任务服务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综合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结合历史与现实情况,聚焦文献资料翻译,利用语料库辅助翻译和研究。
第二、立足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技术优势,关注文化多元性/文化异质性等跨文化融合和“一带一路”商业文化融合与发展。
第三、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号召,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既关注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也关注跨文化多语种数字化传播模式,助推“文化浙江”建设。
绍兴文旅国际化创新团队
绍兴文旅国际化创新团队自2020年起建设,团队带头人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现有团队成员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4人,博士14人、硕士6人。
自建立以来,创新团队依靠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丰富的国际化资源,以绍兴市文旅国际化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文旅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通过整合绍兴市文旅产业研究院、绍兴文化和旅游智库、政协委员直通车等平台资源,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建设主要基地,以推进绍兴文旅融合发展,推介绍兴文旅故事、打造绍兴国际形象为建设目标,努力打造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文化海外传播中心和国际形象塑造中心等三个中心。多年来,为向世界推介绍兴文化,创新团队所在院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先后组建鲁迅与世界研究中心、周恩来与池田大作研究中心、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化研究中心、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中心、魁北克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中欧商业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16个,对绍兴“三大文化带”建设大有裨益。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原名为“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2018年更名为“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2015年被绍兴市社科
联遴选为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成为浙江省委宣传部网络舆情直报单位,同年被绍兴市社科联评为示范性重点研究基地。2018年被批准为绍兴市第一批智库(新型智库)单位。2022年被批准为绍兴市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研究院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面向海内外,提供专业网络舆情服务。主要工作内容:海外涉华舆情研究、国内舆情治理研究、国内重大舆情问题研究、网络文化培训、网络文明建设、网络舆情专业建设,杂志出版、公众号运营与管理、网站运营与管理等。
研究院成果丰富。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的涉中国网络舆情系列课题的研究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的肯定及批示。本年度研究院共向宣传部呈报舆情稿件1014篇,其中综采271篇,单采16篇,中宣部综采3篇。并承接绍兴市委宣传部约稿14篇。
研究院定期出版《长三角网络新舆情》杂志31期,共发表专业化舆情文章620篇,120多万字;运营“长三角网络新舆情”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号、网络舆情研究院网站,粉丝达到7000多人,阅读量21万次。出版《新媒体管理与规制论》、《绍兴市互联网发展报告》等一级出版社学术专著12部,其他出版社著作21部。
绍兴市文旅产业研究院
绍兴市文旅产业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5月,是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合作共建的平台。校内主要依托中文学院和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开展工作。
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主要成员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刘召明教授、杨锋教授、丁晓洋副教授、国际商学院杨小平教授、酒店管理学院尚云峰教授等。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应用研究,竭力为地方文旅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完成市厅级以上课题13项,到帐总经费102万元,出版专著1部,论文6篇。其中已承担的课题主要有绍兴市重大项目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绍兴市文旅产业发展研究、绍兴市文旅资源普查与转化等。同时,组织研究团队,参与越城区志和灵芝志的撰写工作;参与《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草案)》起草和认证工作。
目前研究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取得了理想的科研业绩。今后将继续保持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联系,继续加强文旅研究院与创新团队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