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29浏览次数:208

                             作者:侯杨方       来源:文汇报 
    被称为“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亚欧非三个大陆,前者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俄罗斯至波斯湾、地中海、欧洲,后者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所经国家众多,空间辽阔,地理、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差异极大,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历史与现实、宗教与宗教及其各派别等,它们之间相互纠缠上千年,国情民意极为复杂。因此在实施、推进这一战略时,更需要知己知彼,而不是盲目走出去,付出高昂的代价后,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带一路”是一项持续几十年的宏大的国家战略。为了更好地切实推进,需要培养大批熟悉、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需要完整体系

  按传统的学科分类,现在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学科大多分布在语言文学中的小语种、世界史的相应国别史,政治学的国际政治等。但是这些学科间平时很少往来,评价体系各不相同,且大多处于各学科中边缘地位,全国绝大多数大学甚至都没有相应的学科设置以及研究、教学人员,更谈不上人才培养。即便是在上海,除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其他大学都缺乏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外国语言专业,这些现状与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应有的地位、作用很不相称。

  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对相应国家、地区的综合、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的外语仅仅是第一步。要改变现状,除了新设相应的专业外,还要从更高的层次上考虑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性大学更有条件发挥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

  但,由于现在的学科划分太细,需要打破现有学科分类布局,实现“一带一路”人才的多学科培养,招收不同专业的学生攻读“一带一路”方向的多学科研究生学位,它们可以分布于现有的语言、文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专业范围内,而学生与导师则整合于新设立的“一带一路”研究院,从体制上不仅保证培养出综合性的跨学科人才,同时也进行多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对策性研究。否则,缺乏深厚研究基础的智库最多只能提供人所共知的常识,不会对国家的决策起到正面的借鉴作用。

  人才培养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中央三部委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称,“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培养沿线国家的年轻精英人士对中国的感情是巩固、加强双方友好关系的必要举措。同时向沿线国家派遣留学生与访问学者也极为必要,国家公派留学基金也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培养、派遣愿意了解、有志学习、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本国人才。

  作为国家留学基金的评委,我参与过评审公派留学申请,发现留学目的地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留学目的地的很少。因此,在这方面一定要拿出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予以改善。

  只有长期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才能真正了解、理解所在国的社情民意,这一原则对于国内“一带一路”所经的关键地区同样有效。要鼓励进行实地考察,而不是纸面作业,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所谓考察。这就要求培养出既具有学科专业能力,又具有实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符合“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

  加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国情复杂,政局动荡很难预期,地区、阶层、宗教派系差异性大,官方外交不可能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而需要民间外交人才通过NGO志愿者、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到整个社会的肌理中。

  文化推广更需要人才全面培养

  更重要的一点是,过去国家之间往往是硬实力的比拼,但随着社会发展,软实力的推广越来越重要,尤其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精神产品。通过传统丝绸之路的文化繁荣、经济繁盛的意象来推广“一带一路”战略非常巧妙、高明,但也对我国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推出一系列能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接受的优秀文化产品,这都要求参与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充分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与各国的民心社情,才可能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而这正是目前非常缺乏的,因此“一带一路”培养体系也需要为从事“一带一路”实际工作的政府官员、企业家、民间人士等提供全面、深入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才能知己知彼,事半功倍。

 

  (作者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