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第28期学术沙龙简报-李建英教授主讲:法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与变迁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9-04-22浏览次数:234

  4月18日,李建英教授在稽山校区研究基地E228会议室举行了第二十八期学术沙龙,主题为法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与变迁,研究院吴国良教授、魏大海教授,科研处徐中意副处长及部分西语学院中青年教师参与了本次讲座。本期沙龙由徐中意副处长主持。

首先,李建英教授从波德莱尔为引子,向大家展示法国诗歌对于世界文学乃至于现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英、德两国的浪漫主义传统对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李教授以大量的诗歌材料为例,向我们一一验证了浪漫主义的种种特征:重视“自我”;关注社会,介入政治,诗人们试图取代上帝来指导人生;对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的挖掘和创新性使用;由前期的关注自然风光到后期将目光转向城市等。其中,《墓畔回忆录》、《阿达拉》等平时不曾为人们所关注的作品为与会教师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

其次,李建英教授从浪漫主义诗歌之前的亚历山大诗体和十四行诗等形式讲起,这些旧诗体讲究音韵,故而经常会限制诗歌的内在美和张力。而自从浪漫主义诗歌诞生以来,它就像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一样,其使诗歌突破了原有的一些桎梏,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而这种新的创作方式也更好地将诗人与读者的地位拉平,使读者也能够开始参与进诗歌的创作和完成过程中。

最后,李教授从具体文本出发,为与会教师详细分析了《狼之死》、《湖》和《可怜的人》三部法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她强调,浪漫主义诗歌与之前的诗歌作品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发现了诗歌中“我”的存在,而随着这一大发现,浪漫主义诗歌则开辟出了诗歌史上的崭新篇章。在这三篇经典诗作中,对狼类之间情感的拟人化、用湖和时光等象征过去的共和制和革命的感慨、以及对可怜人高尚品德的歌颂等都是之前的诗歌所不曾出现的新气象,而这种发展在波德莱尔的《应和》中达到了顶峰,而这篇诗作也被视作是象征主义的宪章,从而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开辟出新的诗歌种类和创作方式。

总的来说,浪漫主义诗歌改变了人们对诗歌的传统认知方式,诗人们的创作日益自由化,拓宽了创作空间和手段,最重要的是,其首次把读者与诗人和诗歌的距离拉近,使读者的阅读成为诗歌完成的最后标志,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后,吴国良教授和魏大海教授各自从自己所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会教师之间也进行了讨论。大家纷纷感谢李建英教授所准备的丰富材料,这大大拓宽了在座教师的视野,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